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,只要願意擠,總還是有的。
魯迅
考研時間線:
考研是一場漫長的戰役,想要取得成功,有效的時間管理至關重要。
4~7月:修養準備期
在這個階段,希望大家基本上能夠把補習班的正課都上完,不論是計算機概論還是資料結構。因此,建議大家在這之前就可以開始慢慢預習這些課程。另外,這個時候的時間管理也特別重要,因為可能會和大學的專題研究撞期(請好好做專題,未來書審還是會用到)。但只要確保每周都能穩定上課,基本上應該是能夠跟上進度的。

有些人可能會選擇一周中某一天上課,另一天做專題,但我覺得這樣可能會有點太累了。我自己的做法是早上到下午去上課,晚上則留給專題研究,這樣可以把一天的時間分成幾個部分,做不同的事,這樣轉換起來比較不會覺得疲憊。然後在空閒的時間,就可以開始準備考古題,也就是蒐集各校的考題和答案等(這些題目我將來會放在網站的商品區,大家可以免費使用,不過答案可能會來不及整理…因為實在是太多了)。注意,在這個階段,應該開始培養有效的時間管理和學習習慣,不需要花太多時間,但必須要開始著手進行。

多工或許是壓力,但也可以成為自我成長的最佳動力。
台灣微軟公關副總 張衣宜
7~11:衝刺前期
在這個階段,我們真的需要開始進入狀況,每天固定到圖書館或者其他適合讀書的地點去學習(很感謝系上有提供讀書的空間給大家使用)。呆在家裡雖然舒服,但誘惑實在太多,除非你有超強的自制力,否則還是選擇外出吧。這個時候,大學的專題也應該接近尾聲,代表你可以開始逐漸增加你的讀書時間。

同時,如果你考慮推甄的話,我覺得這也是個不錯的時機。可以利用空閒時間來準備履歷和自傳等(可以參考這篇,告訴你如何準備書審資料)。即使推甄的結果可能不如預期,但在後續的考試中,像是成大、政大這樣的學校也會用到這些資料,而且他們的書審截止日期通常很緊迫,所以提前準備絕對是必要的。

至於讀書習慣,可以開始寫考古題了(這邊有免費整理好的考古題!),你應該要比之前更加投入,但要合理安排休息時間。比如安排一整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完全不看書。長時間的壓力和學習會讓人疲憊,就像彈簧用久了會失去彈性一樣,你需要讓自己的大腦和身體休息,這樣才能走得更遠。硬逼自己讀下去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浪費了一整天,然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也不記得讀了什麼,感覺非常空虛和無效。這種時候,打個LOL或是出去玩,放鬆一下,我認為會是比較好的選擇。
11-1月:考試後期
進入11月到1月,考試的關鍵階段已經來臨。這時候,你應該把讀書時間盡量延長到自己能夠接受的極限。可能你已經刷過一輪考古題了,這時候會遇到很多從沒見過的題目,很容易覺得挫敗,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。這種感覺很正常,但這正是需要努力的時候。記住,每個人在考試的路上都會遇到困難,特別是中央題目,永遠都不會及格。

在這個階段,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想要放棄:
- 不清楚接下來應該讀什麼;
- 被考古題打敗了自信;
- 或是因為長時間學習而感到疲憊。
如果你不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,繼續深入研究計算概論相關的知識吧,如AI、網路、資安等領域。這些領域的知識是海量且永無止境的,舉例來說,涉及到LLM的話題,如Transformer、self-attention、embedding、RAG等,都是值得你投入時間去深挖的領域。
大部分人在第一次做考古題時都是摸索前行,有挫折感是正常的。要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,把那些做錯或猜對的題目都整理出來,並尋找相關的知識來補充。
每個知識點都是一個標誌,當你積累足夠多的知識點時,它們將連成線,最終形成面。這就像是你要掌握網路技術,必須明白當你在Google上搜尋「資管所」時,背後會發生一連串的技術活動,這其中涉及的知識非常豐富。
最後,別忘了休息是必須的。安排一週至少一次的休息日,無論是去運動、健身、不管你是E人要跟朋友出去玩充電,還是I人要把自己關在家裡享受獨自的時光,麻煩記得休息!

1-2月:暴風雨前的寧靜
恭喜你,經過一段漫長的準備,你的腦海中已經堆積了豐富的知識。不論是資結組的你要持續保持演算法的敏銳手感,還是MIS組的你要保持解題流暢,此時此刻,每天小量地重刷考古題,是維持這種狀態的好方法。
這階段有一個很關鍵的策略:那就是蒐集那些一錯再錯的題目。把這些題目變成進考場前的重點筆記。考試前夕,可能會因為緊張或焦慮而手足無措,甚至無法集中精神複習。這時,拿出你這段時間準備的筆記,裡面不會有太多內容,只集中於那些你常犯錯的題目和核心觀念。在考試前把這些內容牢牢記住,將大大提高你的自信和解題效率。

總結
看到這裡,相信你對於考試的時間安排應該有了更深的理解。需要強調的是,這個時間表不是一成不變的,它只是提供一個大方向的指引。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,成為時間管理的高手,並且順利考上心儀的研究所。加油!
你對於考研的時間安排有什麼想法或建議嗎?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驗和想法!





